第十五章 晋顷公 第21节 晋作刑鼎(下)-《春秋之晋国风云》


    第(2/3)页

    只有百姓不懂法,才会畏惧统治统治者,才会敬畏统治者,国家才会安定。这就是贵贱有别,这是法度的基础。

    正因为如此,所以孔子会大力倡导克己复礼,希望整个春秋社会重新回到周文王周武王时期的那个社会,一切以礼来维持社会。礼,才是根本性的东西,只有遵守了礼,上就不会压下,下就不会犯上,贵族之间没有纠纷,国家之间没有战争!

    也正因为如此,这位饱学之士空有一身治国理政的本事,但没人想要用他。鲁国都已经重用了他一段时期,但后来他还是得不到鲁国统治阶级的肯定。因为他把治国理政的实践浪漫主义化了,在百姓为了生存、贵族为了权力、国家为了扩张的春秋后期,他的理念太不现实了。

    最讲周礼的鲁国,是无法在战国时代存活的,连周礼之集大成者的周王朝,也无法在战国时代存活!

    战国,马上就要开启了,还要死守着礼制再不改革,再不以法治国,那势必要湮灭于历史尘埃!

    但是,在那个时代,公布法律,那是需要多大的勇气。晋国贤大夫、那位前面我们刚讲过的太史官蔡墨也对晋国作出的这个决策深感失望,他是一位立场非常明确的史官,他讨厌范鞅、中行寅这样贪得无厌索贿无度的人,我们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蔡墨对他的家臣说:“哼,看来,范氏、中行氏要完了。这次铸刑鼎,国君根本不同意,他中行寅只是一个卿大夫,是一个臣子,却违反君令,擅自铸造刑鼎。”

    有人要说了,晋铸铁刑鼎,不是以赵鞅为主的吗?是的,我们现在是知道赵鞅作为当时的上军佐,带着下军元帅中行寅一起铸的,历史赋予了赵鞅赵宣子铸刑鼎的功绩。但是,蔡墨深知,真正要求铸刑鼎的是范鞅,而且是他推出了自己的父亲范匄,把范宣子刑书给公布了。

    罪魁祸首就是范氏,至于中行氏,则是范氏的跟班,这两家是一起的。那赵鞅呢,在蔡墨看来,赵鞅是一个马前卒,他是被利用了。

    “赵鞅是不得已而为之,他必须听从范鞅的。如果赵氏能够注重修德,赵氏之祸是可以避免的。”蔡墨对家臣道。

    那赵鞅后悔了吗?赵鞅没有后悔,他知道中军元帅魏舒不是很高兴,所以主动去说明、去解释、去宣传。不管如何,魏舒可能会认为自己赵氏加入了范氏、中行氏集团,但咱赵氏还是象以前一样,真正需要团结的力量是魏氏、韩氏!

    韩、赵、魏,只要我们三大家族团结一致,就不怕任何狂风暴雨和电闪雷劈!

    那智氏呢?智跞当然是很窝火的,他一心想着充分利用晋顷公的公室力量,为此他不惜唆使晋顷公灭了晋国两大公族大夫家族。窝囊的晋顷公还以为智氏是真正的爱国忠君者,哪里知道自己只是智氏的一颗棋子。

    而现在,这颗棋子的作用越来越小了,因为法律一公布,那你晋国国君的基本职能便被削掉了一半。国君的职责是什么?春秋时期,诸侯国国君的职责基本可以概括为两个:一是维持法度,二是祭祀鬼神。
    第(2/3)页